【南京桑拿】2024 年地质勘查重大进展与成果新闻
在 2024 年,我国地质勘查领域取得了众多重大进展与成果,为国家资源保障和地质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三门峡盆地钻获高产工业油流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等单位在三门峡盆地取得了重要突破,钻获高产工业油流。豫峡地 1 井测试自喷获日产 17.13 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油气新区新层系,打开了南华北地区油气勘探新局面。初步圈定 4 个油气远景区,预测有效烃源岩分布面积 2000 平方千米,评价区带地质资源量 1.07 亿吨,具备建设新的油气资源接续基地资源基础。这一成果创新提出了三门峡盆地油气成藏新认识,为我国中小盆地油气勘查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二、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发现大型风成砂岩型铀矿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在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取得了重大找矿成果,发现大型风成砂岩型铀矿。证实泾川铀矿是大型风成砂岩型铀矿,查明铀矿层最大厚度达 70 米,最高平米铀量达 24 千克 / 平方米,有望新增 1 个铀矿大型资源基地。这一发现实现了新区域、新层系、新类型、新空间的 “四新” 找矿成效,对开辟我国深部铀资源接替新空间意义重大。
三、胶西北地区发现特大型金矿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等单位在胶西北深部发现隐伏矿体,招远滕家金矿推断金资源量超过 50 吨,达到特大型规模,胶莱盆地东北缘前垂柳矿区推断金资源量 27.5 吨,达到大型规模。创新提出胶莱盆地东北缘 “东西向构造” 控矿模式和 “三层结构” 找矿模式,构建了适合胶西北深部找矿的 “CSAMT + 广域电磁 + 重力 + 构造地球化学 + 钻探验证” 绿色勘查技术体系,对该区深部隐伏矿勘查具有重要推广意义。
四、西藏喜马拉雅带探获大型锡多金属矿床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在西藏喜马拉雅带取得了重要找矿成果,探获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创新建立喜马拉雅岩浆 - 穹隆 - 稀有金属成矿新模型,指导祥林地区找矿实现突破。这一成果为西藏地区锡多金属矿的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五、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首次试航成功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 “梦想” 号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首次试航获得圆满成功。钻采船在广州南沙完成主体建造,首次试航各项指标满足或优于设计。完成钻采系统集成,两大控制系统、八类作业系统、三十余个子系统的钻采系统方案完成全部设备采购及生产设计。岩心采集系统和钻井工艺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400 米级无隔水管泥浆循环系统海试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
六、柴达木盆地卤水钾盐迁聚规律与找矿新突破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在柴达木盆地取得了卤水钾盐找矿新突破。通过古气候、古构造和 Sr 同位素物源分析,创新完善了 “承袭式” 成钾理论。实施 “探采一体化” 柴钾 1 井,探获下更新统 1021.95 米巨厚优质松散砂砾储卤层、稳定涌水量 8586 立方米 / 日、氯化钾平均含量 0.53% 的高产工业品位卤水钾矿。大浪滩 - 黑北凹地有望形成继察尔汗、罗布泊之后中国第 3 个亿吨级大型钾盐资源基地。
七、西太平洋九州 - 帕劳海脊建造 - 破坏过程及多源制约深海成矿新模式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在西太平洋九州 - 帕劳海脊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基于实测地质 - 地球物理 - 地球化学等资料,基本查明了西太平洋 - 帕劳海脊地形地貌、构造、矿产、沉积等基本地质特征,形成了 “一图一库一报告” 系统性成果。建立西太平洋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提出弧后盆地顺序扩张驱动岛弧裂解的构造模式,重塑了九州 - 帕劳海脊南部三联点在板块俯冲、弧后扩张等综合作用下的演化过程。提出多源制约结核结壳成矿新模式,揭示了低沉积速率、底层水氧化为金属成矿创造条件,且亚洲风尘沉降和硅藻爆发制约了金属的富集,深化了深海成矿规律认识,为深海固体矿产资源勘查提供理论指导。
八、青藏高原大型地震断裂带的变形机制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在青藏高原大型地震断裂带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发现大地震可在地壳浅部含水断层泥中发生熔融作用;确定了龙门山映秀 - 北川断裂带晚三叠世逆冲 - 左行走滑的大地震活动,揭示了汶川 - 茂县断裂带存在大地震活动和还原性孕震环境,并确定了新生代时期存在三期不同构造变形阶段,提供了青藏高原东缘不存在下地壳流机制的新证据。发现强震频发的鲜水河断裂带具有长期蠕滑变形行为,提出深部流体促进弱断层局部强化从而诱发地震的新机制。这一成果提高了对大型断裂带变形作用和强震发生机制的认识,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服务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九、中国陆域航磁地壳探测揭示克拉通再造新机制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单位在航磁地壳探测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发现了地幔柱改造大陆岩石圈的地壳多尺度残留遗迹,重建了改造地壳的三维物质精细结构。揭示了地幔柱驱动的大陆岩石圈演化与克拉通显生宙再造新机制,提出了青藏高原隆升生长与环青藏盆山变形新模式。创新工作思路,构建了多观测约束的航磁地壳深部探测新方法,为重要盆地与造山带的地壳结构成像与能源资源评价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方案。
十、大数据研究范式揭示岩浆深部物源时空演化及其成矿制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在大数据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创建国内首个岩浆岩数据库及研究平台,核心数据和平台功能在某些方面已优于国际已有数据库。编制发布了全球岩浆岩图、亚洲岩浆岩图、深时岩浆岩图等。探索创新 “数据 + 编图 + 研究” 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构建了亚洲花岗岩时空演化格架,提出亚洲大陆 3 种方式、5 阶段的聚合模式;通过全球 8 个典型造山带同位素数据分析与填图,揭示其深部物质架构,量化显生宙巨量地壳生长及其成矿制约,提出造山带分类和物质造山带新概念,丰富地壳生长理论。这些成果突显了新的研究范式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三门峡盆地钻获高产工业油流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等单位在三门峡盆地取得了重要突破,钻获高产工业油流。豫峡地 1 井测试自喷获日产 17.13 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油气新区新层系,打开了南华北地区油气勘探新局面。初步圈定 4 个油气远景区,预测有效烃源岩分布面积 2000 平方千米,评价区带地质资源量 1.07 亿吨,具备建设新的油气资源接续基地资源基础。这一成果创新提出了三门峡盆地油气成藏新认识,为我国中小盆地油气勘查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二、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发现大型风成砂岩型铀矿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在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取得了重大找矿成果,发现大型风成砂岩型铀矿。证实泾川铀矿是大型风成砂岩型铀矿,查明铀矿层最大厚度达 70 米,最高平米铀量达 24 千克 / 平方米,有望新增 1 个铀矿大型资源基地。这一发现实现了新区域、新层系、新类型、新空间的 “四新” 找矿成效,对开辟我国深部铀资源接替新空间意义重大。
三、胶西北地区发现特大型金矿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等单位在胶西北深部发现隐伏矿体,招远滕家金矿推断金资源量超过 50 吨,达到特大型规模,胶莱盆地东北缘前垂柳矿区推断金资源量 27.5 吨,达到大型规模。创新提出胶莱盆地东北缘 “东西向构造” 控矿模式和 “三层结构” 找矿模式,构建了适合胶西北深部找矿的 “CSAMT + 广域电磁 + 重力 + 构造地球化学 + 钻探验证” 绿色勘查技术体系,对该区深部隐伏矿勘查具有重要推广意义。
四、西藏喜马拉雅带探获大型锡多金属矿床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在西藏喜马拉雅带取得了重要找矿成果,探获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创新建立喜马拉雅岩浆 - 穹隆 - 稀有金属成矿新模型,指导祥林地区找矿实现突破。这一成果为西藏地区锡多金属矿的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五、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首次试航成功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 “梦想” 号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首次试航获得圆满成功。钻采船在广州南沙完成主体建造,首次试航各项指标满足或优于设计。完成钻采系统集成,两大控制系统、八类作业系统、三十余个子系统的钻采系统方案完成全部设备采购及生产设计。岩心采集系统和钻井工艺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400 米级无隔水管泥浆循环系统海试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
六、柴达木盆地卤水钾盐迁聚规律与找矿新突破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在柴达木盆地取得了卤水钾盐找矿新突破。通过古气候、古构造和 Sr 同位素物源分析,创新完善了 “承袭式” 成钾理论。实施 “探采一体化” 柴钾 1 井,探获下更新统 1021.95 米巨厚优质松散砂砾储卤层、稳定涌水量 8586 立方米 / 日、氯化钾平均含量 0.53% 的高产工业品位卤水钾矿。大浪滩 - 黑北凹地有望形成继察尔汗、罗布泊之后中国第 3 个亿吨级大型钾盐资源基地。
七、西太平洋九州 - 帕劳海脊建造 - 破坏过程及多源制约深海成矿新模式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在西太平洋九州 - 帕劳海脊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基于实测地质 - 地球物理 - 地球化学等资料,基本查明了西太平洋 - 帕劳海脊地形地貌、构造、矿产、沉积等基本地质特征,形成了 “一图一库一报告” 系统性成果。建立西太平洋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提出弧后盆地顺序扩张驱动岛弧裂解的构造模式,重塑了九州 - 帕劳海脊南部三联点在板块俯冲、弧后扩张等综合作用下的演化过程。提出多源制约结核结壳成矿新模式,揭示了低沉积速率、底层水氧化为金属成矿创造条件,且亚洲风尘沉降和硅藻爆发制约了金属的富集,深化了深海成矿规律认识,为深海固体矿产资源勘查提供理论指导。
八、青藏高原大型地震断裂带的变形机制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在青藏高原大型地震断裂带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发现大地震可在地壳浅部含水断层泥中发生熔融作用;确定了龙门山映秀 - 北川断裂带晚三叠世逆冲 - 左行走滑的大地震活动,揭示了汶川 - 茂县断裂带存在大地震活动和还原性孕震环境,并确定了新生代时期存在三期不同构造变形阶段,提供了青藏高原东缘不存在下地壳流机制的新证据。发现强震频发的鲜水河断裂带具有长期蠕滑变形行为,提出深部流体促进弱断层局部强化从而诱发地震的新机制。这一成果提高了对大型断裂带变形作用和强震发生机制的认识,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服务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九、中国陆域航磁地壳探测揭示克拉通再造新机制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单位在航磁地壳探测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发现了地幔柱改造大陆岩石圈的地壳多尺度残留遗迹,重建了改造地壳的三维物质精细结构。揭示了地幔柱驱动的大陆岩石圈演化与克拉通显生宙再造新机制,提出了青藏高原隆升生长与环青藏盆山变形新模式。创新工作思路,构建了多观测约束的航磁地壳深部探测新方法,为重要盆地与造山带的地壳结构成像与能源资源评价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方案。
十、大数据研究范式揭示岩浆深部物源时空演化及其成矿制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在大数据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创建国内首个岩浆岩数据库及研究平台,核心数据和平台功能在某些方面已优于国际已有数据库。编制发布了全球岩浆岩图、亚洲岩浆岩图、深时岩浆岩图等。探索创新 “数据 + 编图 + 研究” 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构建了亚洲花岗岩时空演化格架,提出亚洲大陆 3 种方式、5 阶段的聚合模式;通过全球 8 个典型造山带同位素数据分析与填图,揭示其深部物质架构,量化显生宙巨量地壳生长及其成矿制约,提出造山带分类和物质造山带新概念,丰富地壳生长理论。这些成果突显了新的研究范式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